跳至主要内容
互信
出版日期:2011年9月2日

公屋大厦设计 见证时代变迁

香港公共房屋的发展始于上世纪50年代。这数十年来,公共屋邨大厦的外型和设计不断改进,以配合不同年代社会的需要。以下为大家介绍一下不同时期的公屋设计特色,窥探其演变。

相片:历史建筑美荷楼经复修活化后,将改建为青年旅舍。最早期的公屋主要为安置天灾或火警灾民,以及因居所遭清拆而无处容身的家庭。50年代的徙置大厦主要属「第一型」、「第二型」设计,外状多呈「工」字型,楼高六、七层。居住单位只是一个斗室,没有厨房,居民须在家门外的公共走廊煮食;厕所、浴室、自来水等均是公用的,设于各楼层相连两翼的中央走廊;当年一个五人家庭单位面积不过11平方米。建于1954年石硖尾邨的美荷楼,便是本港仅存的「第一型」徙置大厦,经复修活化后将改建为青年旅舍。

到了60年代,公屋大厦以第三至第六型设计为主,由「第四型」开始,每户都设有独立厕所。建于1965年的东头(一)邨22座,即属「第四型」设计,是本港现存唯一属这类型的大厦。60年代另一主要公屋设计为「长型」大厦,其中建于1962年的马头围邨和彩虹邨,均属此类。大厦一般楼高8或15层,每隔三层设有电梯连接;狭长走廊是这类大厦的一大特色。

左图:已有50多年历史的彩虹邨属长型设计。右图:东头(一)邨22座是现时本港仅存的「第四型」大厦。

 

随着住屋需求不断增加,70年代的公屋大厦愈建愈高,而且类型变化更多。当中较具特色的可算是「双塔型」,楼高达20层或以上,中央设置天井,有助对流通风。落成于1970年的华富(二)邨和1974年的爱民邨的部分大厦,皆属此类。至于70年代后期的「双工字型」设计,大厦楼高达27层。无论「双塔型」或「双工字型」,都有电梯直接通往各层,更有独立露台/厨房和厕所,每个单位亦装设一个冷气机位。

左图:华富邨属70年代港岛南面大型综合发展项目,当中华富(二)邨的大厦采用双塔型设计。右图:建于1978年的彩云(二)邨,大厦呈双工字型。

 

公屋发展至80年代更趋成熟,大厦设计亦更多元化,当中有「Y型」、「相连长型」等。「Y型」大厦的景观广阔,三翼大楼由中间的电梯大堂相连,楼高达34层。「相连长型」大厦方面,设有多房间的单位,住户可自行间隔。另一别具特色的是于1983年入伙的蝴蝶邨,布局犹如梯级,高低有致,故称「梯级型」。

左图:建于1989年的翠屏(南)邨采用Y型建筑。右图:外貌呈梯级型的蝴蝶邨,设计甚具特色。

 

相片:建于1992年的广田邨是最先采用和谐式设计的屋邨之一。至于「和谐式」设计可算是90年代的代表,备有多款不同标准单位以配合住户人数,而每一房间均有窗户,增加光线和空气流通。在建筑方面大量采用预制组件,包括预制外墙、梯级、间隔墙和半预制的楼板等;这些标准化的构件有助品质监控和缩短建筑期。

 

为充分利用地盘的独有地理特点,满足居民需要,房屋委员会近年兴建的屋邨属「非标准型」,采纳「构件式单位」及「因地制宜」的设计,在提高成本效益之余,更可打破种种地理上的限制,善用土地资源。在规划设计时,又透过微气候研究,改善居住单位及公共地方的通风和照明;更引入「通用设计」的概念,使公屋的环境和设施顾及处于不同人生阶段或有不同体能的居民。建于斜坡上的葵联邨和依山而建的沙田坳邨等,便是新近落成的非标准型屋邨。

相片:今年相继建成的葵联邨(左)和沙田坳邨。
列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