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互信

出版日期:2012年2月10日

早期公屋生活掠影

不少香港市民都曾經居於早期的公共房屋,公屋生活成為社會集體回憶的重要一環。以今天的標準來衡量,早年的公共屋邨設計較為簡陋,配套和設施不算完善,但已足以讓居民建立家園、奮發圖強;鄰里之間更發揮守望相助的精神。今期《互信》輯錄了一些珍貴舊照,讓大家回味昔日的公屋生活。

早期徙置大廈的單位內並無廁所和廚房,居民須共用衞生間,在公共地方洗衣和在走廊煮食。

相片:20世紀70年代,居民在「第一型」徙置大廈的公用地方洗衣(左)和在柴灣邨的走廊煮食(中)的情況。右圖為當年橫頭磡邨的公用廁所。









相片:早年的公屋生活,相片攝於1963年的大坑東邨。 居住單位狹小,間隔一般沒有廳、房之分,一家多口起居作息都擠在斗室之中,彼此關係郤更見密切,生活自得其樂。






相片:60年代公屋居民在食水管制下排隊取水。 1963年本港曾鬧嚴重水荒,水塘總存水量僅可供數十天食用,政府因而實施制水;最嚴峻時期每四天才供水一次,居民全家總動員,提著水桶到公共水龍頭排隊取水。





不少家庭主婦為補生計,在家中製作膠花,「穿膠花」便成了六、七十年代最普遍的家庭工業之一;而無牌小販和街邊檔攤在屋邨範圍內也很常見。從以下相片大概可窺探當時居民在邨內謀生的情況。

相片:1963年大窩口邨附近的塑膠花分發點(左)。1965年葵涌邨的地攤擺賣情況(中)。1979年黃大仙邨的街邊理髮店(右)。









早年公屋居民生活簡樸,遊樂場是兒童主要的消閒地方。

相片:1966年田灣邨(左)和1978年觀塘邨(中)遊樂場開幕的情景。柴灣邨的房屋委員會標誌被邨內兒童當作攀爬架(右)。









邨內的足球場是當年舉辦綜藝活動的主要場地。60年代末、70年代初,不少配合「香港節」的慶祝活動在公共屋邨舉行,為居民帶來歡樂。

相片:慈雲山邨分別於1970年及1971年舉辦「兒童日」(左)和「香港節」慶祝活動(中)。1981年石籬邨的「兒童日」(右)。









為提高公屋居民的安全及衞生意識,公共屋邨經常舉辦公眾教育和宣傳活動,例如在60至80年代的「道路交通安全運動」、「防火運動」和「清潔運動」等,居民均踴躍參與。

相片:橫頭磡邨於1966年舉行「道路交通安全運動」(左)。1970年慈雲山邨的「防火運動」(右)。









「清潔運動」的宣傳更廣、為期更長;各屋邨的居民和區內學生,都積極響應清潔屋邨的活動。

相片:「清潔運動」動員當區學生,相片分別攝於70年代橫頭磡(左)、觀塘(中)及80年代黃大仙(右)的屋邨。


列印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