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日期:
2012年6月8日
其他文章:
房屋署副署長(發展及建築)馮宜萱早前出席由勞工處及職業安全健康局合辦的建築業安全集思會,向約600名業界持份者演講,講題為「銳意培育安全文化-房屋委員會(房委會)的全方位施工管理體制」,介紹房委會如何透過全方位的施工管理體制,推動工地安全文化。
|
集思會假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宣揚業界攜手確保工地安全的信息。在各嘉賓演講後,大會舉辦三個研討工作坊,分別為「工地的管理及監督」、「工友及領班的安全意識及責任」及「安全管理制度」,就進一步改善工地安全的可行方法收集持份者的意見。
|
房屋委員會(房委會)的牛頭角上邨第2及3期整體重建計劃(牛上重建計劃),去年3月在北京舉行的第七屆國際綠色建築與建築節能大會暨新技術與產品博覽會上,獲頒綠色建築設計標識證書的最高三星級殊榮,成為首個取得該評級的香港項目。該項目團隊的卓越表現,更於房委會2010/11年度「心意卡」計劃中獲得嘉許。團隊成員包括總建築師何樂素芬、高級建築師嚴汝洲、建築師黃艷桃、王國興、顏嘉倩、結構工程師葉廣發、屋宇裝備工程師陳達燊,以及園境師林斯明。他們在今期《互信》與讀者暢談如何「多走一步」,按中國綠色建築評價標識的要求,建立一套本土評價標準,應用於牛上重建計劃上。
|
牛上重建計劃在過去多年來,取得九個國際及本地獎項(詳見《互信》3月23日文稿)。何樂素芬指成功非僥倖,全賴同事上下一心,加上各人的拼勁和靈巧思維才可成事。她表示:「綠色建築設計目的是減少對環境的破壞,令居民生活更舒適。未來將繼續以綠色建築設計為目標,也希望藉着牛上重建計劃的成功個案,鼓勵業界加入綠色建築的行列。」
|
有份參與編制《中國綠色建築評價標準》香港版的嚴汝洲,簡介中國綠色建築委員會的工作︰「委員會於2008年3月成立,目的是推動中國綠色建築發展;香港分會於2010年5月成立,而香港版的標準於同年11月編成。」他分享其「備戰」過程︰「我們須在兩個月內,將有關牛上重建計劃的資料呈交北京的中國綠色建築委員會評審,猶如跟時間競賽。」
歷年來(截至2010年底),來自全國各省的104個建築項目中,只有34項取得三星級榮譽,可見參選項目的要求相當高。嚴汝洲解釋:「評核指標包括控制項、一般項及優選項。整體以『四節一環保』為宗旨,即節地、節能、節水、節材,以及室內環境質量。」他舉例說:「早於2003年設計牛上時,我們首次引入雨水回收系統,以作灌溉邨內植物和苗圃。計劃最初屬試驗性質,證實效果良好;所以近年興建的公共房屋,在設計階段已加入這類系统。可見牛上重建計劃的雨水回收灌溉工程規模雖小,卻擔當開創和啟後的重要角色。」 |
要取得專業評委的肯定,又豈只在執行上達到數十項的要求。同事願意「多走一步」,發揮房委會「以人為本」的精神才是牛上重建計劃成功的關鍵。房委會將牛頭角上邨定位為牛頭角下邨(牛下)(二區)居民的接收屋邨。王國興指出︰「為充分了解居民的需要,我們在2003至2008年間,籌辦50多次會議、工作坊和簡介會,對象包括當地居民、區議會和關注團體。為方便居民,這些會議多安排在晚間舉行,我們在辦公以外的時間,與居民會面,了解他們的訴求。」
|
此外,顏嘉倩為進一步了解綠色建築設計標識證書的要求,在2010年9月專程往北京受訓;回港後立即與不同專業的同事討論標識的細節,籌備如何撰寫報告。有關牛上重建計劃的文件以英文為主,顏嘉倩得將之翻譯;而撰寫報告涉及不少中國建築行內的專業詞彙,加上所需文件繁多,不得不多花時間和心思,加班才能把工作完成。
負責重建計劃園景設計的林斯明指出︰「標識要求的綠化比例為每百平米不少於三株喬木。我們仔細計算邨內各類植物的數量,找出中文譯名,並加以分類,找出喬木的總數。」
|
黃艷桃則主要負責與地盤的承建商聯絡,收集施工過程中推行的環保措施的相關資料,例如如何控制施工引起的灰塵、噪音、光害、空氣和水污染,以及地盤的清潔、建築物料回收等。黃艷桃憑着過去參與建築環保評估的工作經驗,在這方面提供專業意見,協助團隊選取合適的資料。
|
陳達燊負責屋宇裝備工程,他介紹有關的標準:「國內的水、電、煤等要求標準,與香港的不同,我們得在報告中多加闡釋。例如本港屋邨照明須符合無障礙通道設計之最低光度要求,而國內的則可用移動感應器作開關。透過牛上重建計劃,我們提供香港設計之標準,以供中國綠色建築設計標識委員會作參考,從而制定合乎香港需要的版本。」
|
至於節材方面,葉廣發指出:「就舊建築拆除和材料循環再用這一項,我們需要找回多年前的資料,以作佐證。牛上早於2004年初清拆完畢,要在短時間內找來舊資料整理,實在不容易。有見牛上的舊建築拆除和廢物處理方法與較近期清拆的牛下大抵相同,我們便靈活變通,以牛下部分資料,佐證舊材料循環再用的項措施是房委會一貫做法。」
有關報告得以在兩個月內順利完成,並獲得殊榮,全賴團隊上下一心,多走一步。
|
屋邨技工職系協會周年會慶
房屋署屋邨技工職系協會於5月31日舉行「第18屆34周年會慶37次會員大會暨理事就職典禮」,出席嘉賓包括部門代表及各界友好。
|
助理署長(屋邨管理)(三)廖敬良致辭時,讚揚屋邨技工職系協會各理事為會務盡心盡力、積極為會員謀福祉。部門已將樹木管理及園藝分組內五個技工職位提升為高級技工職位,並為保障技工同事工作安全而添置安全水靴等。部門將繼續與屋邨技工職系協會保持緊密聯繫,加強溝通,務求為居民提供更佳服務。
|
新一屆理事會在義務律師見證下宣誓就職。新任協會理事長王國明致辭時表示,將繼續向署方提出增加技工職系人手的要求,並為同事爭取合理的權益和福利。
|
屋宇事務助理職系總會周年會員大會
房屋署屋宇事務助理職系總會於5月25日舉行「第13屆第2周年會員大會」,部門代表、各界友好及退休同事踴躍出席,場面熱鬧。
助理署長(屋邨管理)(三)廖敬良致辭時表示,隨着「新物業管理模式」和「優化新模式」推出,預計於2014年底,部門將增設「老總」(總屋宇事務助理)職位至總數157個,工作表現優異的同事將有更多的晉升機會。他更表揚屋宇事務助理職系同事,以其豐富經驗及專業態度,協助處理各項與屋邨管理有關的工作。
總會主席溫健良感謝來賓及會員一直以來對總會的支持,並勉勵各屋宇事務助理職系同事繼續緊守崗位,全力以赴,把屋邨管理工作做到最好。
|
栢志高署長為龍舟隊打氣
端午節將至,房屋署龍舟隊正密鑼緊鼓,加緊操練,準備迎接各項快將舉行的賽事。
房屋署署長栢志高為提高隊員士氣,於5月27日親臨沙田城門河,與龍舟隊隊員一同操練。黎金成教練為答謝署長的支持,親手打造一支迷你龍舟槳,贈予署長作留念。該龍舟槳的物料,取自收回的公屋單位內須拆除的地板木料,物盡其用,既環保又別具心思。
|
栢志高署長與眾隊員全程投入操練,練習期間,與另一隊在場操練的龍舟健兒競賽,兩艘龍舟在河道上緊貼前行,各有領先,最終我隊以龍鬚之微勝出。在練習中段休息期間,署長與隊員談笑風生,親切友善。
房屋署龍舟隊將於本月參加多項龍舟賽事,分別在梅窩、柴灣及沙田舉行,祝願健兒旗開得勝,在各項賽事取得佳績。
|
房屋署龍舟隊於6月份各項比賽的詳情如下︰
比賽 |
日期 |
時間 |
地點 |
梅窩龍舟公開賽2012 |
6月10日 (星期日) |
09:00-17:00 |
梅窩銀礦灣泳灘 (海景酒家對出) |
2012年度東區龍舟競渡大賽 |
6月17日 (星期日) |
10:00-17:00 |
柴灣常安街貨物起卸區對開海面 |
2012沙田龍舟競賽 |
6月23日 (星期六) [端午節正日]
|
08:40-13:00 |
沙田城門河 (翠榕橋至沙燕橋之間一段河道) |
|
運動會勇奪六年冠 慶功賀佳績
房屋署22名健兒在本年3月18日舉行的「第五屆建造業議會訓練學院運動會暨遊戲日」中,共奪得6金12銀4銅的驕人成績,更連續第六年勇奪「全場團體總冠軍獎」。 |
為與眾參賽健兒同慶佳績,並答謝協助統籌今次活動的同事,副署長(發展及建築)馮宜萱及職員同樂會主席張建強,連同多名助理署長於5月28日舉辦慶功宴。當晚氣氛熱鬧,馮宜萱勉勵參賽健兒再接再厲,為房屋署繼續努力,來年再創佳績。
|
獲讚賞同事 |
來信機構/人士 |
讚賞內容 |
蘇進熹 房屋事務主任 石圍角辦事處 |
朱女士 (前石圍角邨居民)
|
盡心處理住戶的調遷申請,對年長居民表示親切關懷。
|
覃秉鈞 副房屋事務經理 公屋編配組(一) |
王坤先生 (公屋聯會主席) |
抱持務實態度,酌情處理市民的求助個案,協助某住戶編配公屋,方便照顧長期病患父母。
|
|
八位助理屋宇裝備督察獲擢升為屋宇裝備督察。
|
合約財務經理梁國緯獲擢升為合約高級財務經理。
|
合約一級助理財務經理陳承輝獲擢升為合約財務經理。
|
Building Systems Integration Shahin Vassigh, Jason Chandler 2011
城市中的混凝土建築物隨處可見,對周遭環境影響深遠。建築師在設計系統、選擇建材和建築方法時,務須平衡各方面對室內和室外環境所產生的影響。本書作者道出可持續的「建築物系統整合」的重要性,並介紹三個建築物系統之間的整合,包括結構、外殼及機械在互相配對下,如何處理不同環境,例如沙漠地帶、亞熱帶氣候、建築物內的濕度、溫度等所引起的變化。作者就每個配對列舉歐美的著名建築物作為佐證,並加上插圖,讓讀者更易掌握。
《洋相》 蕭芳芳 2012
本書談及的「禮儀」,是源於英美上流社會社交場合的一套言談舉止準則,以尊重他人,處事得體為依歸。假若只學會禮儀的表面形式,不明箇中道理,難免淪為賣弄教養的行為。本書共分16章,分述「隆重舞會」、「餐桌禮儀」、「日常儀容」,以至置身洋人社交場面的應對技巧。得體的禮儀,除了免出洋相外,還能令對方感到舒服,心情愉悅;與人和諧共處,才是真正懂得禮儀的高手。
|
漫天風雪北海道 (2)
〈閒情寄趣〉一欄歡迎各同事與大家分享其攝影、書法、繪畫、雕塑、陶瓷、篆刻、紙藝或其他視覺藝術作品、手工藝品等,以展現生活情趣為宗旨。作品以照片形式發放,來稿詳情如下:
- 形式:以jpg 檔案 (最少2MB及解像度每平方吋200像素) 或以硬照 (3R或4R) 遞交。
- 資料:作品照需附上簡介,以20字為限;連同作者姓名、職銜及聯絡電話遞交。如欲以筆名發表,請說明。
- 投遞方法:電郵至housingdimensions (F9) 或交房委會總部一座4樓傳信事務分組《互信》編輯收。作品題材不限,惟編輯組保留作品之最終刋登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