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屋邨歷史

蘇屋邨歷史背景

蘇屋邨是香港房屋委員會的前身 - 「屋宇建設委員會」繼北角邨及西環邨後興建的第三個公共屋邨,屬香港早期的「廉租屋」,為希望改善生活環境的低收入家庭提供可負擔的居所。相對於徙置屋邨,廉租屋對居民有更高的入息要求,其租金亦較高。

圖:蘇屋邨

蘇屋邨的建築工程在1955年展開,第一幢大廈於1960年落成及入伙,到1963年整個屋邨正式完成,歷時約八年。蘇屋邨共有16幢樓高八至十八層的大廈,共提供5 000多個租住單位。大廈全以花卉命名,以呼應屋邨的名字(「蘇」,可解作一種香草)。邨內有充裕的設施,包括休憩場地、商舖、銀行、診所、學校、郵政局等。蘇屋邨當年建築費超過5 000萬港元,被形容為當時亞洲區內最大型的綜合式住宅發展計劃。

由於工程浩大,蘇屋邨當年由五大建築師樓聯合興建,其中由甘洺建築師樓負責整體設計。屋邨混合多種不同類型設計,包括相連長型大廈,其中五幢為首批「Y」型設計的公屋大廈。蘇屋邨由南至北順山勢而建,樓宇分佈在不同高度的平台上,使大部分單位均可向南及享有海景,並充分顧及採光和通風效果。蘇屋邨有很大的綠化面積,平台間的斜坡遍植樹木,整個屋邨綠蔭處處。

蘇屋邨可說是本港中產階級的搖籃,不少社會名人亦曾在此居住及成長。邨內清幽的環境,孕育了很多本地音樂演藝人才,包括許冠傑兄弟、Beyond樂隊的黃家駒、家強兄弟等。

經歷了40多年的歲月,蘇屋邨日漸老化。一個全面結構勘察報告結果顯示,若要進行大規模的維修工程,耗資甚巨,並不符成本效益;房委會於2006年決定將屋邨分兩期清拆。第一期共十座大廈定於2009年底清拆,其餘六座將於2012年拆卸。日後的重建項目,將會保留蘇屋邨一些具歷史意義的建築,包括屋邨的入口牌匾、昔日用作售賣火水的白色三角屋和繪畫整個蘇屋邨面貌的一幅大型天花壁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