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屋邨歷史

牛頭角下邨(二區)歷史背景

牛頭角下邨是在上世紀60年代興建的徙置屋邨,為在天災中失去家園或因舊區重建而要搬遷的家庭提供安居之所。1973年房委會成立後,為更有效管理,將牛頭角下邨一至七座劃為牛頭角下邨(一區),八至十四座劃為牛頭角下邨(二區)。牛頭角下邨見證60年代公屋建築發展,其中八至十二座更是首度使用預製件興建的徙置大廈。

圖:牛頭角下邨

牛頭角下邨(二區)於1967年年中入伙,共有七座大廈約5 400個單位,屬「第五型」徙置大廈。有別於50年代的徙置大廈,單位內設有獨立的浴室和廚房,而且有多種不同面積的單位,走廊較為寬闊。各座樓宇每層單位數目不一,由24至77個不等。單位分佈在長走廊的兩旁,門戶相對,各座由長長的走廊貫穿連繫,成就居民間彼此關懷、互相幫助的鄰里情。牛頭角下邨是首批設有升降機的徙置屋邨,樓高16層的大廈,升降機可到達第八及第十三層。屋邨內更建有中、小學,地下設有商舖,是早期應用整體社區發展概念來規劃的大型徙置屋邨。

牛頭角下邨(一區)已於2003年清拆,而牛頭角下邨(二區)亦已於2010年年初開始清拆。居民大都可以原邨安置,遷往重建後的牛頭角上邨(第二及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