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屋邨历史

苏屋邨历史背景

苏屋邨是香港房屋委员会的前身 - “屋宇建设委员会”继北角邨及西环邨后兴建的第三个公共屋邨,属香港早期的“廉租屋”,为希望改善生活环境的低收入家庭提供可负担的居所。相对于徙置屋邨,廉租屋对居民有更高的入息要求,其租金亦较高。

图:苏屋邨

苏屋邨的建筑工程在1955年展开,第一幢大厦于1960年落成及入伙,到1963年整个屋邨正式完成,历时约八年。苏屋邨共有16幢楼高八至十八层的大厦,共提供5 000多个租住单位。大厦全以花卉命名,以呼应屋邨的名字(“苏”,可解作一种香草)。邨内有充裕的设施,包括休憩场地、商铺、银行、诊所、学校、邮政局等。苏屋邨当年建筑费超过5 000万港元,被形容为当时亚洲区内最大型的综合式住宅发展计划。

由于工程浩大,苏屋邨当年由五大建筑师楼联合兴建,其中由甘洺建筑师楼负责整体设计。屋邨混合多种不同类型设计,包括相连长型大厦,其中五幢为首批“Y”型设计的公屋大厦。苏屋邨由南至北顺山势而建,楼宇分布在不同高度的平台上,使大部分单位均可向南及享有海景,并充分顾及采光和通风效果。苏屋邨有很大的绿化面积,平台间的斜坡遍植树木,整个屋邨绿荫处处。

苏屋邨可说是本港中产阶级的摇篮,不少社会名人亦曾在此居住及成长。邨内清幽的环境,孕育了很多本地音乐演艺人才,包括许冠杰兄弟、Beyond乐队的黄家驹、家强兄弟等。

经历了40多年的岁月,苏屋邨日渐老化。一个全面结构勘察报告结果显示,若要进行大规模的维修工程,耗资甚巨,并不符成本效益;房委会于2006年决定将屋邨分两期清拆。第一期共十座大厦定于2009年底清拆,其余六座将于2012年拆卸。日后的重建项目,将会保留苏屋邨一些具历史意义的建筑,包括屋邨的入口牌匾、昔日用作售卖火水的白色三角屋和绘画整个苏屋邨面貌的一幅大型天花壁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