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屋發展歷程
公屋發展歷程
房委會通過恆常化出售「租者置其屋計劃」的回收單位。
政府以「提量」、「提速」、「提效」和「提質」為目標增加公營房屋的供應,房委會推出一系列「共築、幸福」項目,探討並制定設計指引,以進一步提升現有及未來公屋居民的幸福感。
重組原來負責公共房屋的多個機構,成立香港房屋委員會(房委會),以推展政府的公共房屋計劃。
政府又將徙置事務處和市政事務署轄下的屋宇建設處合併成為房屋署,作為房委會的執行機關。
「第一型」和「第二型」徙置大廈的重建工作率先在石硤尾邨展開。
隨著「屋邨管理諮詢委員會」計劃在前一年試驗成功,房委會決定在轄下所有公共屋邨全面推行該計劃,擴大住戶參與屋邨的管理事宜。
實施「維護公屋資源合理分配」政策,富戶須要繳交市值租金,甚或遷出其公屋單位。
推行「租者置其屋計劃」(租置計劃),讓租戶可以廉宜的價格,購買其自住的公屋單位;第一期率先推售六個屋邨的單位。
具備優質設計、較佳設施和終飾的全新「康和式」居屋大廈首度推出發售。
推出「重建置業計劃」,受「整體重建計劃」影響的租戶每月可獲得按揭還款補助金,用以購買居屋單位。
清拆最後一個位於沙角尾的「臨時房屋區」,為這類有40年歷史的房屋劃上句號。
推行「長者租金津貼」試驗計劃,提供租金津貼予合資格高齡申請人,讓他們租住私人樓宇,以代替公屋單位編配。
因應房地產市場的情況,房委會通過停售「居屋計劃」及「私人參建計劃」單位十個月,直至2002年6月底。
最後三個位於摩星嶺、掃桿埔和荔枝角的平房區,完成清拆。
政府發表《公營房屋架構檢討報告書》。
房屋及規劃地政局成立,負責香港的整體房屋政策。
前房屋局與房屋署合併。
房屋及規劃地政局局長發表聲明,為政府的房屋政策重新定位;其目標在於維持公平和穩定的環境,讓私營物業市場可以持續健康發展,同時為沒有能力租住私營房屋的人士提供資助公共房屋。
為配合重新定位的房屋政策,房委會宣布將會由2003年起停建及停售「居屋計劃」和「私人參建計劃」的單位;以及在推出第六期單位後,終止「租置計劃」。
推出「置業資助貸款計劃」,以取代原來由房委會推行的「自置居所貸款計劃」及房屋協會推行的「首次置業資助貸款計劃」。
房屋及規劃地政局局長出任房委會主席,是自1988年以來首位政府官員出任該職位。
「沙士」爆發後,房委會推出「屋邨清潔扣分制」,促使公屋居民保持居住環境清潔衞生。
「長者租金津貼」試驗計劃逐步取消。
房委會決定暫停出售回購及未售出的居屋單位,直至2006年年底。
房委會計劃以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的模式,把轄下的零售和停車場設施分拆出售。
推出最後一期「租置計劃」。
為非長者一人公屋申請者設立配額及計分制度,好讓較年長的申請者可獲優先編配單位。
房委會將180項零售和停車場設施售予領匯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隨著後者在香港交易所上市,業務分拆出售計劃終告完成。
推出「全面結構勘察計劃」,以審視落成約40年的公共屋邨的樓宇結構安全。
行政長官在2011/12年度《施政報告》中宣布房委會負責推行新居者有其屋計劃。
油麗公屋發展項目最後一期工程 — 油麗邨竣工。這項工程率先採用多項環保措施,以作研發試驗;部分措施已納入為新公屋工程的常規。
房委會宣布,計劃分期重建深水埗白田邨較舊部分(八座住宅大廈和一個商場)。
位於九龍油塘的「大本型」正式開幕。「大本型」是房委會轄下最大型的商場,樓高八層,樓面總面積約45 000平方米,設有六大主題購物區,共150間店舖。
房委會公屋食水質量控制問題檢討委員會向房委會主席提交最終報告,就房委會過往品質檢驗不足之處提出改善建議。
房委會「出售居者有其屋計劃單位2016」及香港房屋協會「資助出售房屋項目」於2月接受聯合申請。
「出售居者有其屋計劃單位2017」於3月底接受申請,三個新居屋供選購。
房委會於8月宣布將黃大仙美東邨美東樓和美寶樓清拆重建。
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委員會通過修訂「富戶政策」。經修訂的「富戶政策」於2017年10月的申報周期開始實施。
資助房屋小組委員會於11月通過恆常化「白表居屋第二市場計劃」。
首個為公屋租戶而設的流動應用程式「房署資訊通」於12月推出。
新落成的駿洋邨於疫情爆發初期曾用作檢疫中心,經徹底消毒和修繕後,首批居民於8月入伙。
資助房屋小組委員會於2021年3月通過把約800個租者置其屋計劃屋邨回收單位,於「出售綠表置居計劃單位2020/21」同期發售。
房委會通過恆常化出售「租者置其屋計劃」的回收單位。
政府以「提量」、「提速」、「提效」和「提質」為目標增加公營房屋的供應,房委會推出一系列「共築、幸福」項目,探討並制定設計指引,以進一步提升現有及未來公屋居民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