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屋发展历程
公屋发展历程
房委会通过恒常化出售「租者置其屋计划」的回收单位。
政府以「提量」、「提速」、「提效」和「提质」为目标增加公营房屋的供应,房委会推出一系列「共筑、幸福」项目,探讨并制定设计指引,以进一步提升现有及未来公屋居民的幸福感。
重组原来负责公共房屋的多个机构,成立香港房屋委员会(房委会),以推展政府的公共房屋计划。
政府又将徙置事务处和市政事务署辖下的屋宇建设处合併成为房屋署,作为房委会的执行机关。
「第一型」和「第二型」徙置大厦的重建工作率先在石硖尾邨展开。
随著「屋邨管理谘询委员会」计划在前一年试验成功,房委会决定在辖下所有公共屋邨全面推行该计划,扩大住户参与屋邨的管理事宜。
实施「维护公屋资源合理分配」政策,富户须要缴交市值租金,甚或迁出其公屋单位。
推行「租者置其屋计划」(租置计划),让租户可以廉宜的价格,购买其自住的公屋单位;第一期率先推售六个屋邨的单位。
具备优质设计、较佳设施和终饰的全新「康和式」居屋大厦首度推出发售。
推出「重建置业计划」,受「整体重建计划」影响的租户每月可获得按揭还款补助金,用以购买居屋单位。
清拆最後一个位於沙角尾的「临时房屋区」,为这类有40年历史的房屋划上句号。
推行「长者租金津贴」试验计划,提供租金津贴予合资格高龄申请人,让他们租住私人楼宇,以代替公屋单位编配。
因应房地产市场的情况,房委会通过停售「居屋计划」及「私人参建计划」单位十个月,直至2002年6月底。
最後叁个位於摩星岭、扫桿埔和荔枝角的平房区,完成清拆。
政府发表《公营房屋架构检讨报告书》。
房屋及规划地政局成立,负责香港的整体房屋政策。
前房屋局与房屋署合併。
房屋及规划地政局局长发表声明,为政府的房屋政策重新定位;其目标在於维持公平和稳定的环境,让私营物业市场可以持续健康发展,同时为没有能力租住私营房屋的人士提供资助公共房屋。
为配合重新定位的房屋政策,房委会宣布将会由2003年起停建及停售「居屋计划」和「私人参建计划」的单位;以及在推出第六期单位後,终止「租置计划」。
推出「置业资助贷款计划」,以取代原来由房委会推行的「自置居所贷款计划」及房屋协会推行的「首次置业资助贷款计划」。
房屋及规划地政局局长出任房委会主席,是自1988年以来首位政府官员出任该职位。
「沙士」爆发後,房委会推出「屋邨清洁扣分制」,促使公屋居民保持居住环境清洁衞生。
「长者租金津贴」试验计划逐步取消。
房委会决定暂停出售回购及未售出的居屋单位,直至2006年年底。
房委会计划以房地产投资信託基金的模式,把辖下的零售和停车场设施分拆出售。
推出最後一期「租置计划」。
为非长者一人公屋申请者设立配额及计分制度,好让较年长的申请者可获优先编配单位。
房委会将180项零售和停车场设施售予领汇房地产投资信託基金;随著後者在香港交易所上市,业务分拆出售计划终告完成。
推出「全面结构勘察计划」,以审视落成约40年的公共屋邨的楼宇结构安全。
行政长官在2011/12年度《施政报告》中宣布房委会负责推行新居者有其屋计划。
油丽公屋发展项目最後一期工程 — 油丽邨竣工。这项工程率先采用多项环保措施,以作研发试验;部分措施已纳入为新公屋工程的常规。
房委会宣布,计划分期重建深水埗白田邨较旧部分(八座住宅大厦和一个商场)。
位於九龙油塘的「大本型」正式开幕。「大本型」是房委会辖下最大型的商场,楼高八层,楼面总面积约45 000平方米,设有六大主题购物区,共150间店舖。
房委会公屋食水质量控制问题检讨委员会向房委会主席提交最终报告,就房委会过往品质检验不足之处提出改善建议。
房委会「出售居者有其屋计划单位2016」及香港房屋协会「资助出售房屋项目」於2月接受联合申请。
「出售居者有其屋计划单位2017」於3月底接受申请,叁个新居屋供选购。
房委会於8月宣布将黄大仙美东邨美东楼和美宝楼清拆重建。
房委会资助房屋小组委员会通过修订「富户政策」。经修订的「富户政策」於2017年10月的申报周期开始实施。
资助房屋小组委员会於11月通过恒常化「白表居屋第二市场计划」。
首个为公屋租户而设的流动应用程式「房署资讯通」於12月推出。
新落成的骏洋邨于疫情爆发初期曾用作检疫中心,经彻底消毒和修缮后,首批居民于8月入伙。
资助房屋小组委员会于2021年3月通过把约800个租者置其屋计划屋邨回收单位,于「出售绿表置居计划单位2020/21」同期发售。
房委会通过恒常化出售「租者置其屋计划」的回收单位。
政府以「提量」、「提速」、「提效」和「提质」为目标增加公营房屋的供应,房委会推出一系列「共筑、幸福」项目,探讨并制定设计指引,以进一步提升现有及未来公屋居民的幸福感。